今年以來,漢中市城市管理局緊扣“綠色循環·漢風古韻”戰略定位,圍繞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,強化系統治理,補齊城市短板,推動城市精細管理,提高服務質效,著力提升城市品質。
標本兼治 扮靚城市形象
面對“十四運”環境保障、國衛復審等一場場大考,市城管局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、履職盡責,治痛點、攻難點、疏堵點,全面展現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新形象。
實施中心城區綠化亮化整治提升,強化綠化亮化管護,設置慶祝建黨100周年、“十四運”主題花壇和亮化景觀,優化美化城市綠地5萬余平方米,公園綠地面積達805.44萬平方米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.75平方米,城區主干道、背街小巷亮燈率達95%。結合“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”三年行動,強力整治“十亂”現象,綜合治理占道經營、馬路市場等頑疾,深入開展戶外廣告、違法建筑等專項整治行動,依法拆除違規戶外廣告2.5萬平方米、違法建(構)筑物7.63萬平方米,城市主干道沿線和天際線面貌持續改善。
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,不斷完善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。“一廠一策”推動37個沿江鎮38個污水處理設施達標提升。加快建設“城市驛站”等便民服務設施,中心城區公廁數量提升至225座,全部免費開放且達到二級以上標準。
環衛機械化作業
加快推進智慧城管平臺建設,完善行政區域劃分和監控坐標編碼,建成綜合管網信息管理系統、“天行健”渣土運輸管理平臺、智信執法人員在線監管系統等行業專項應用,一級監督兩級指揮三級聯動的智慧城管運行體系不斷完善。深入開展提升城管執法服務水平活動,全面推行行政執法“三項制度”,扎實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,構建出“依法行政制度完備、權力運行規范透明、執法服務保障有力”的城市管理執法體系。
攻堅克難 提升供水質量
11月9日上午,石門供水工程投用儀式在石門供水調壓站舉行,標志著涉及千家萬戶用水的石門供水重大民生工程提早建成投用。蓮湖路臨街商戶伊盛祥餐廳業主說:“自石門正式供水以來,用水明顯感覺不一樣了,水質變好了,燒水后的水壺也沒水垢了。”石門、長林供水工程是市委、市政府放眼漢中發展大局,立足保障改善民生、優化城區供水條件、提升群眾生活品質,重點推進的重大民生工程。面對工程建設時間緊、任務重、難度大的艱巨考驗,市城管局扛牢使命、擔當作為,全力以赴抓項目、保供水、提質量。
實行項目建設進度日報制,通過發送工作聯系函、下達交辦單等方式,全力保障項目建設,先后協調解決建設難題100余個,促使項目高效推進。石門供水工程提前2個月全面竣工,向中心城區60萬居民供應優質安全穩定的地表水。
長林供水工程即將建成,投用后將與石門供水工程構成互為備用、互聯互通的城市供水體系,保證中心城區用水安全穩定。全方位加強“人、物、技”聯防聯控,持續強化水源地、凈水廠、輸送管網等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和環境整治,確保供水質量絕對安全。堅持每月對中心城區各水廠、出廠水、管網水進行抽樣檢測并公開公布。
石門供水工程正式供水以來,106項水質指標全部穩定達標,各城市管網節點、端口壓力、出水流量全部穩定正常。同時,結合“進、知、解”活動,抽取200戶居民開展為期4個月的入戶檢測,確保群眾用水穩定、安全放心。
統籌施策 保障天然氣供給
今年冬天,家住城西新天漢·時代濱江的張女士沒有為天然氣犯過難。她說:“過去每到冬季用氣高峰期,經常出現家里壁掛爐點不燃火,無法正常使用熱水,有時候做飯也成問題。但是,今年冬季明顯感覺用氣比以前好,目前還沒出現過用氣難的問題。”
近年來,隨著“氣化漢中”步伐加快,中心城區天然氣普及率已達86.3%,用氣需求不斷攀升,天然氣供需總體呈現緊平衡。為保障安全穩定用氣,市城管局超前謀劃、主動作為,全面做好天然氣保供工作。今年全年合同氣量9508.1萬方,目前實際供氣量7568萬方,基本實現應保盡保。
緊盯“全域、全時段、足額供氣”的保供目標,制定中心城區采暖季天然氣保障工作方案,修編完善“壓非保民”應急預案,成立天然氣保供工作專班,建立“部門銜接、政企聯動、監測預警、隨時調度”機制,統籌推動保供工作。分類摸排用氣底數,建立各類用戶臺賬,科學合理預測用氣需求,嚴格執行分級保供措施,保障民生用氣平穩。
實施“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年”行動,累計投資12.63億元,相繼建成寧強至漢中長輸管線、漢中至南鄭線、鋪鎮轉盤至興漢路復線、跨三號橋管線、石馬路至陳倉路等天然氣管線,新建市級LNG應急儲氣調峰站、城西調壓站、江南門站,完成老君氣化站提檔升級,先后閉環改造中心城區老舊管網13條15公里、小區9個,進一步提升了城區管網輸配能力,有效解決城西、城東及大河坎片區供氣壓力不足問題。
牢固樹立“安全第一、生命至上”理念,層層壓實行業監管、屬地管理和企業主體責任,深入開展燃氣安全大排查大整治,及時化解各類安全風險隱患。堅持采暖季抽取200戶居民入戶檢測用氣情況,充實壯大應急隊伍,上線運行遠程燃氣泄漏報警監測儀,布設SCADA系統和城市生命線系統,加快推行物聯網表更新換代工作,建立健全“人、物、技”三防體系,確保群眾安全用氣、溫暖過冬。
深度挖潛 緩解停車難題
在南團結街政務中心辦事的楊先生說:“過去來這里辦事,周邊沒停車場,車非常不好停,往往為了辦事把車停在路邊,辦完事回來發現被貼上了罰單,也造成了交通擁堵。今年政府在這里利用閑置土地設置了臨時停車場,新增了400個停車位,來這里辦事方便多了,也方便了周邊小區停車”。今年,市城管局將緩解中心城區停車難作為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民生實事強力推進,通過恢復地下停車場使用功能、利用閑置空地設置臨時停車場、推進停車場項目建設、合理增設道路停車位等措施,全年新設車位5252個,超額完成年度任務。
龍崗大橋橋南生態停車場
堅持規劃先行、統籌實施,根據中心城區車位分布情況、閑置資源現狀、重點路段停車難成因,編制完善中心城區停車設施專項規劃,制定《中心城區停車位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(2021—2023年)》,計劃三年累計新增車位8.64萬個,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停車位供需平衡。
以停車項目為載體、閑置空地為拓展、臨時泊位為補充,利用閑置土地、拆遷征收未開發空地、邊角地帶、人防工程新增停車泊位。加快中心醫院、市人民醫院、西新街、龍崗大橋、天漢大劇院等停車項目建設,配建漢臺中學、漢師附小地下停車場,開放米市巷、南團結街漢寧路交會處臨時停車場,恢復國貿酒店、現代國際地下停車場,科學取消、合理規劃增設道路停車泊位,有效緩解醫院、學校、政務中心、商業街區等重點地段停車難問題。同時,實施中心城區停車差異化收費,鼓勵具備安全管理條件的機關單位對外開放內部停車場,支持社會資本方參與停車設施建設,進一步緩解中心城區停車難。
集中整治部分小區配套車位只售不租、租價過高等問題,釋放晨暉帝景、玫瑰莊園等小區地下閑置車位。加快完善智慧停車管理系統,實施漢江首府等小區地下車位智慧化試點改造,促進靜態交通高效運轉。健全停車執法聯動機制,綜合運用巡邏、執法車攝錄、監控抓拍等措施,嚴格查處機動車亂停亂靠、隨意侵占人行道等行為,堅決整治占用公共資源私設私劃車位現象,嚴肅處理違規收取停車費問題,實現停車管理執法全覆蓋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